人民网5月21日电 (记者 李晓宏)“中国在全球健康领域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对全球卫生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前,在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CHPAMS)第二次学术双年会暨学会十周年纪念庆典上,与会中美专家学者围绕“健康政策与医疗卫生前沿进展:未来之路”主题,探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推进中国卫生发展及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发挥的作用。
▉“中国解法”为全球医改提供经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去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开幕式上,耶鲁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斯滕·弗蒙德(Sten Vermund)追忆自己第一次去中国的情景,那时中国用较少的卫生资源实现了较高的健康产出,人均预期寿命30年的时间里从不到40岁提高到67岁多。
“赤脚医生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找。”1978年,中国使用赤脚医生模式培养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做法,推动了《阿拉木图宣言》发起的初级卫生保健运动的发展,成为世卫组织工作的亮点。
弗蒙德说,今天,中国新医改用不到10年的时间,建起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将卫生服务从繁荣的中心城市扩展到更偏远的地区,覆盖率达98%,这是对建设公平繁荣社会的巨大贡献。
目前,中国推动的“全民健康覆盖”概念已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当中,作为全球各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5年9月,联合国公布了未来15年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17项总目标下的169项具体目标中,与健康相关的具体目标占比1/7,达24个。
一年后,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相衔接,中国首次制定了建国以来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全体民众的健康。
“如今,中国与联合国相互借鉴、吸收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与会中外专家学者认为,该纲要不仅是中国履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切实保障,也是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举措。
▉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健康的领导者
“中国对全球卫生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第二大项目,创建并运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百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现任主席林肯·陈认为,中国不仅下大力气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为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也在国际卫生外援工作方面表现突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援非医疗队建设和捐助了数百家医院及诊所,现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中国派遣1200名医疗工作者首批奔赴前线,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提供临床服务,对保障全球卫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在援助叙利亚医疗物资方面可圈可点。日前,来自上海的中国国家应急医疗队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严格考核,成为其首批应急医疗队之一。这些准备表明,中国在应对区域或全球疫情和灾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领域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有潜力成为全球健康的领导者。”身为美国两院院士、担任过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执行副总裁的林肯·陈期待中国从“一带一路”入手,同沿线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加强全球卫生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2017年,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起点,将全球卫生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沿线拥有40亿人口的60多个国家带来更多经济增长和卫生合作的机会和潜力。
数百年前,“丝绸之路”让中国传统医药的知识沿着贸易走廊从中国传到了印度、中东和欧洲。而今,“一带一路”赓续传统,将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上发挥“助推器”作用。
▉“健康中国2030”重点从治疗转为预防
中国在解决贫困相关问题、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时,交过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然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相比难度增加很多,涵盖的领域拓展到包括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和精神健康等慢性病的防控。这也是未来十几年中国将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今天,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接近美国,但随着吸烟增加、环境污染、饮食西化、汽车代替自行车等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的癌症、肥胖和糖尿病等发病率不断上升。”弗蒙德说,这与美国情况类似。
世界健康的一个新趋势,是经济增长未必会带来寿命的增加。以美国为例,在所有高收入国家的女性中,美国女性预期寿命增幅最低,原因包括肥胖率不断提高、有吸烟的习惯等。此外,经济快速增长不仅带来更高的收入,还伴随更多的污染。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带来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中,2/3是空气污染“惹的祸”。
“如今,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慢性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全球头号‘健康杀手’。”耶鲁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政策教授乔迪·辛德拉(Jody Sindelar)说,目前最令人担忧的行为习惯病是吸烟,预计到2050年,中国因吸烟引发死亡的人数将增加3倍。
“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卫生干预措施,才能应对困难,保护脆弱及高风险人群。”辛德 拉提出了一个控烟干预方式,即鼓励男性在妻子怀孕时戒烟,并将其纳入产前保健戒烟计划中。“妻子孕期是年轻男性更有动力改变行为习惯的黄金窗口期, 夫妻只要一二个孩子,所以更珍视孩子的健康。”辛德拉说,由于吸烟的成瘾性特征,相较于干预中老年人的吸烟行为,对年轻人的干预是更经济有效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为此,“健康中国2030”纲要将公共卫生重点从治疗转为预防,从短暂的疾病期管理转为长久的生命周期管理,从卫生部门一方监管延伸到包括食品、环境、公共交通等所有健康相关方共同促进,从接生、接种疫苗、提供抗生素转为改变人们的行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在控烟方面,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将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从慢病防治入手推进中美医疗卫生合作
“烟草流行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诱因,慢性病已经被视作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中国公共卫生和流行病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杨功焕,一直走在中国控烟领域最前沿,被称为“控烟斗士”。她在会上发言表示,2003年,中国签署和批准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表明政府在烟草控制中把民生关注放到首选位置的态度。如今中国两成的死亡与烟草流行有关,烟草行业已产生负的社会效应。她期盼政府在经济利益和健康福祉之间找到平衡,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控烟行动。
此外,与会中美控烟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烟价太低且占收入比例也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吸烟行为。美国的烟草政策则充分重视价格的杠杆作用,通过调高烟草价格以及强化烟草给消费者带来经济负担等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吸烟率。这些成功经验和有效举措值得中国借鉴。
卫生经济学创始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卫生经济学项目主任迈克尔·格罗斯曼(Michael Grossman)提供一个美国的研究结果,供中国政策制定者参考:控制和减少电子烟(e-cigs)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吸烟者增加,以及戒烟者增加体重;限制大麻的使用或许会加剧阿片类毒品如吗啡和海洛因的流行。但这两种物品的替代治疗在美国也有不同看法。
“美国现在正遭遇毒品危机,比当年艾滋病危机更为严重。”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鲍毓华介绍,美国的消费文化是,如果有药能缓解疾病,为什么不用?因此20年前,医生开处方药时很容易开鸦片类药止痛,患者一旦产生依赖,药量就逐渐上升,常有成瘾者一把药吞入,引发中毒,呼吸系统关闭。目前,美国吸毒死亡人数已超过交通事故。
她说,在美国,人们对吸毒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可以凭意志力戒毒,对瘾君子也有病耻感。事实上,成瘾是一种精神类疾病,需要医生干预和治疗。然而调查发现,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对医嘱的依从度都不尽如人意。比如10个抑郁症患者中,会有三四人吃几次药后就不再服用,导致轻度抑郁发展成重度。这与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关,也与对医生的信任度相关。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保罗·克里利(Paul Cleary)发言中强调,“倾听病人的声音”“以病人为中心”对于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性。他说,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会增加患者对医嘱的配合,不再逃避医生开的药物或治疗。
“美国医疗界基于对病人就医满意度的大数据分析,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耶鲁-纽黑文医院结果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哈兰·克鲁姆霍兹(Harlan Krumholz)认为, 中国有更庞大的人口基数, 在此领域有更多的优势,未来基于对14亿民众的就医信息的整合分析,会极大改善居民的医疗满意度。“从长远看,中国应当是医疗创新与新知识的输出者。 ”
“组委会努力将中美两国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纳入到35个讨论板块中,以比较的视角探讨解决之道。美国走过的医改和促进全民健康之路为中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教训。” 会议主办者、耶鲁卫生政策和经济学助理教授陈希认为, 如果以居民寿命和人均医疗花费为指标考察世界各国卫生系统的绩效,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十字路口,中国要探寻出一条以可负担的医疗投入、最有效地提升全民健康之路。
陈希说,慢性病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影响经济发展,正成为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通过举行高层政策论坛、学术交流等方式,也在探索中美慢性病防控合作。
本次会议由耶鲁公共卫生学院主办,耶鲁麦克米兰中心、耶鲁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耶鲁中国协会协办,展示了耶鲁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对促进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发挥的领军作用,指明了未来中美合作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