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欧(鲁扬编译)

2017年10月27日14:40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10分钟,32440个汉字,没有休息一分钟,只喝了一次水,习近平,这位64岁的中共领导人用其庄重而坚定的声音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列主义政党,忠于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将通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谋求中国的进步。

忽略这些因素我们是无法理解这个亚洲大国的。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更是一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的革命斗争而取得的伟大成果。中国革命不是人为的自上而下,中国社会也并非西方一些分析家所认为的那样被共产主义者所禁锢。中国革命是一个历史进程,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投身其中,为了民族独立、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斗争。基于中国革命的这个特点,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根植于广大工人和农民之中。

这样看来,习近平在10月25日举行的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是有机而稳固的,是建立在其近百年发展历史基础上的。

如果不了解这种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质,就无法理解当代中国。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社会无法全面地解读中国在近40年的发展。

中国政治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并非神秘莫测。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继承了俄国10月革命的衣钵,遵循巴黎公社的原则,并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作为其制度组织架构的根本支柱。定期举办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全世界所有共产主义政党的普遍共识,而由于中共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因此,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为什么理解中国还这么难?答案很简单:用于分析中国的理论依据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阻碍了对中国现实的科学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历史循环的终结,在此之前,中国曾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1949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在探索的途中,中国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经历了最初的几十年后,邓小平用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斗争与革命,因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2年9月,中共召开十二大,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提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进步,成为了中国党和人民的基本思想,也成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了近几十年中共回答的主要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陆续回答了这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在不断的变化中把握现实。

基于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

中国改革开放已近40年,科技在各领域的发展、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也许是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给社会的主要矛盾下定义。解释正确,则会促进社会科学而稳定地发展;解释错误,则会导致社会出现混乱与动荡。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内外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之下,中共在国家治理中面临的挑战也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因此,作为中共党中央的核心,习近平提出了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多样性的也是巨大的,比如改善医疗制度、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反腐败、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民主等。

为了应对未来5年的挑战,中共在十九大选出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本届中央委员会由204名委员和172名候补委员组成。在十九大闭幕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相信,这次大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作者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博士。)

(责编:覃博雅、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