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以文化共识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查看原图】
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 贺飔摄
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 贺飔摄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7年02月24日13:51

人民网北京2月24日电(覃博雅 徐祥丽)“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专题研讨会24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在发言中指出,“万物并生而不害,道相存而不悖”。“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可以成为人类价值共识的基础。

于丹指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体现于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一带一路”是全球公共产品。它的成长,需要在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的差异化前提下,找到文化共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丹表示,她所理解的文化共识正是解决共同的问题。

于丹提出,四个中国哲学观点可以作为全球的文化共识,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的逻辑起点。

一是来自儒家哲学的“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于丹表示,所谓民心相通,其实是基于文化的。也就是价值观、道德判断的默契。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差异,借力中国智慧,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是摆在“一带一路”面前最大的文化命题。

第二个文化共识来自中国的道家,叫做“天人合一”。中国人笃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强调生态保护是重大的命题。在强调人类对于地球的未来责任时,就可以回到我们的价值共识,以“天人合一”作为基本视角,告别盲目的不平衡的持续发展,进行本体化的发展。

第三个共识,义利之辨。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越是深厚的共同利益就越会有道义,越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以尊重表达诚意,但绝不卑微。有实力,但绝不称霸。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不同的经济基础、环境,包括宗教信仰,其实是有共同利益点的。在文化共生上寻找交汇点,在以义为利的合作基础上,彰显道义,共赢利益。

第四,“知行合一”。于丹说,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两千多年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许多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让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活在当下,需要文化的创新。应通过创新的方式,以及有效的传播策略,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有效的营销,唤醒“一带一路”共同的文化认知。

于丹说,以文化人,民心相通,这是文化共识可以提供给“一带一路”研究的要素。 大国担当的气魄,不会急功近利,而是会以文化作为自己深厚的自信来完成文而化之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
(责编:刘洁妍、常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