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迈出尝试走出经济危机的新一步。6日,法国总理埃罗表示“几乎全盘”采纳了投资委员路易·加卢瓦5日提交的报告中的建议,形成了振兴竞争力的新契约。到2013年初,将通过数项法规落实新契约的具体措施。埃罗表示,法国和法国经济进入到走出危机的重要而关键的阶段。他还表示每6个月会召集相关部长监察该契约落实情况。
在埃罗版的新契约中,向企业提供200亿欧元的税收信贷最引人注目,此举计划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增加就业。这部分税收信贷将分3年铺开,并将适用降低分摊金的人群扩大至2.5倍最低工资水平以下。这一措施预计会降低6%的用工成本。埃罗表示,“这将会对法国整个生产链环节都产生影响”。
为了弥补200亿欧元的差额,政府计划于2014年和2015年增加100亿的公共开支。其余部分则需依靠提高增值税、新增生态税来实现。埃罗宣布从2014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从19.6%提升至20%。同时,计划新增生态税,预计在未来至少能够带来30亿欧元税收。
此外,大量便利企业的措施也列上日程。其中包括,设立5亿欧元的中小企业基金,帮助中小企业应对财政困难,以及简化涉及企业的相关行政手续。同时,埃罗还确定了50万学徒计划,向青年提供面向未来和职业的培训,以及打造“法国品牌”计划推动“法国制造”。
事实上,这份旨在振兴法国生产力的契约出台时机十分微妙。距离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刚满6个月,但调查显示截止10月底64%的受调民众对奥朗德表示不满意。因此,埃罗称这份契约展示了“左派的坚定决心”,为了保障就业。同时,企业主也非常欢迎这份契约。面对10年来不断下滑的法国竞争力,前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总裁路易·加卢瓦的报告拉响了法国竞争力的警报,直指法国企业“病状非常严重”。
在这份报告中,加卢瓦形容现在法国工业到达了一个关键的关口,面临结构性破坏的威胁。加卢瓦认为,“媒体关于法国工业的悲观论调扰动了公众心理,使大家认为工业企业都在逃离法国,更为糟糕的是大家认为这一情况是无药可救的。”
报告中的大量统计数据也支撑了加卢瓦的论点。建筑业以外的工业占国内产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8%下降至了2011年的12.5%。这一比例在欧元区17国中仅列第十五位,远远低于德国、瑞典、意大利。同时,法国工业创造的工作岗位也严重流失,30年间减少了愈200万个工业岗位。1980年,建筑业以外的工业部门职员约为510万,占所有劳动人口的26%。到了2011年,这一数据仅剩310万,比例下降至12.6%。
在出口方面,法国也渐露疲态,成了法国工业一个缺陷。法国对外贸易由2002年的顺差35亿欧元变为2011年的712亿欧元逆差。同时,法国出口的活跃度也低于德国。欧盟内部其他国家是法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2011年约占法国出口额的58.4%。但法国所占的出口市场份额由2000年的12.7%下降至了2011年的9.3%。与之相对应,同期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出口份额从21.4%上升至22.4%。
加卢瓦在报告中还指出了法国工业另一个缺陷,即法国产品处于中档水平,受到高低两端的挤压。法国工业产品利润在2000年到2011年间,从30%下降至21%。而同一时期,德国的这一数据则上涨了7个百分点。德国工业产品处于高端区位,因此德国工业受欧元汇率变化的影响较小。而法国工业产品无论在质量或创新方面都处于中间水平,同时还面临新兴国家、南欧、东欧国家等生产成本单价较低的国家的挑战。
此外,这份报告还就法国工业结构性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法国公共财政支出过高,服务市场运转存在缺陷多。同时,报告还认为法国“能够进行创新、发展新产品,并大量出口”的中型企业数量较少。而在德国和意大利,此类中型企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力量。
报告还诟病了软弱无力的社会对话机制。加卢瓦认为,劳资谈判中姿态与立场多过相互倾听。在企业与工会对话之间经常会产生互不信任的氛围,造成双方无法共同寻找办法解决企业问题。因此,加卢瓦认为法国的劳动市场总体上运转不良。公司因长期工作合同的条件过于苛刻,而向员工提供没有保障的合同,如短期工作合同、临时工作合同、分包合同等。(人民网巴黎1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