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世界趋势与中国角色

——首届新时代中国学论坛发言摘编(一)

海外网 毛 莉 孟庆川 刘思悦 整理
2018年10月19日07: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图为论坛现场
  海外网 谢 明摄

  秦 宣

  张树华

  辛 鸣

  陈向阳

  严 峻

  寿慧生

  张家栋

  高凌云

  10月17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网、“学习小组”微信公号主办,中国论坛网承办的首届新时代中国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年之际,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把中国故事讲精彩

  秦 宣

  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传播,不能割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实践联系起来,要讲清楚实践同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要着力介绍中国成绩背后的思想根源、价值观因素和制度文化因素;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思想联系起来进行传播;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原创性贡献;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在头脑保持清醒的同时要讲究科学方法,既不能因为国外媒体“热炒中国”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国外媒体“误读中国”“诋毁中国”而忧心忡忡,要抓住一切可能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渠道,向世界“说明中国”,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讲得深入人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中国研究热度增加

  张树华

  纵观新时代海外中国学,主要呈现出六方面新变化和新气象。

  一是中国学的学科外延扩大。以语言、历史等人文学科为主体的传统汉学不断焕发新活力,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海洋、环境、农村等当代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二是研究中国学的地区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的欧洲、美国到东亚地区;北起斯德哥尔摩,经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再到红海沿岸的埃及;从非洲之角的南非,到南半球的阿根廷……中国学家的身影活跃在世界各个角落。三是中国学的学科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学已从过去单纯的区域性研究,转变为集历史学、文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不少海外中国学家成为区域性、全国性学术团体带头人。四是中国学的问题性、思想性不断增强。海外中国学正在从过去的学院派考据式研究,逐步转向更具现实性、对策性的智库研究。五是中国学的应用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研究成果走出了书斋、课堂,走向政界、商界等实际应用领域。六是中国学的中外互动性不断加强。国际中国学与走向世界的中国本土学术开始有了越来越多对话。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中心主任)

 

  讲好中国道路道理

  辛 鸣

  讲好中国道理,就要把“中国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好”“中国制度为什么管用”,这些问题中无可辩驳的理论逻辑、无可置疑的实践逻辑,用中国气派、国际表达的话语讲准、讲透、讲到位,以赢得世界对中国的认同。

  当今时代,世界需要与中国合作,中国同样需要与世界合作。中国的道路与制度从内容到形式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但其背后立足本国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考量与西方社会、与世界是共同的。中国理论走向世界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不同中的共同点讲出来、传播出去,通过求同存异、汇聚共识、寻找共同兴奋点、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来夯实合作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便是如此。中国人民通过追求中国梦,用自己的道路与制度、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安居乐业、幸福成功,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人民辛勤的劳动,中国经济强劲的拉动等,都可以为世界繁荣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方略应对变局

  陈向阳

  如何全面推进新时代对外工作,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前进方向和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变方略,是中国和平发展、良性互动的济世良方,是对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兼善天下的中华传统的发扬光大,并指引中国面对霸权主义迎难而上、引领未来。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严 峻

  面对民进党当局刻意阻挠两岸民众交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特别强调要鼓励两岸青少年“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了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可以说,两岸关系的复杂严峻,并没有动摇大陆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

  台湾岛内“台独”分子越是企图弱化和切割两岸民众联系,大陆方面越是要与之进行斗争,使两岸的融合面进一步扩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不久前,大陆方面推出的“惠台31条”等,正是大陆方面推动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相信随着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程度将进一步提升,这是积极有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表现。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坚定维护国际秩序

  寿慧生

  面对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人们要看到,虽然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但维护和完善战后国际秩序仍然是大势所趋。

  战后国际秩序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国际关系治理从帝国模式转向现代模式。这个变化有几个重要的核心原则。第一,是开放、包容的原则;第二,是国家间地位相互平等、互相尊重,以共治模式进行治理;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规则来制约行为,用法治来维护秩序;第四,世界各国的自我约束,而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大国的自我约束。

  然而,由于美国影响力和自律的减弱,国际秩序正在面临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对大国的制约能力正在下降,大国冲突的可能性在加剧。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其背后所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包容开放等原则和精神,实际上是与战后国际秩序高度契合的。

  中国需要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要把维护中美关系视为维护国际秩序的一部分,而不被大国制衡的狭隘视角所桎梏,为中美各自的内部调整提供更好的国际制度环境。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深化改革不断发展

  张家栋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今天的中国面临一个全新局面。中国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相当于美国的2/3、日本的3倍。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产生了更大的国际影响,国际关注度也相应升级。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变成中国与世界相互适应的一种复杂互动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主要战略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界、各地区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改革开放战略来进行改变;那么现在,中国不同群体、不同地方和不同领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多样的、差异的,所以需要一个更加多样、灵活、自适应性强的改革开放体系。

  40年的发展为中国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只能前行,不能后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来解决问题。总结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释放劳动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治理水平,将继续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命题。如何在保持中国政治特色的同时,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领域与地方自主、自助、自觉治理的需要,实现统一领导与发挥各领域、各地方积极性之间新的平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使命。

  (作者系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坚持推进扩大开放

  高凌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意涵,在于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开放以及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处理改革与开放关系、开放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对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构建大国形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政府以降低贸易逆差、保护知识产权等为借口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在各种国际场合抹黑中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日渐明朗。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应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按照既定节奏推进和扩大开放。这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充分考量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应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以开放倒逼改革。自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以来,表现出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和蛮横无理的霸凌主义形象,而中国在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的同时,始终主张将中美贸易摩擦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在主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同时,中国还应“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与各界一道,推动多边经贸体系的改革进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龚茜(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