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广东侨乡迎来新机遇新发展(侨界关注)

2017年11月15日08: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图为《船说》演出现场。

  广东是著名侨乡。如今,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都让这个侨乡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日,记者随着国侨办组织的“走基层·侨乡行”走进广州与江门,看到了这里因为新时代里的新机遇而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侨心侨力助推“一带一路”

  “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英国李贞驹律师行董事长李贞驹说,“当西方国家还在讨论明天的对策时,我的祖国已经在为世界接下来50年的发展描绘蓝图,这是一个时代的奇迹,我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一员深感自豪。”李贞驹是近日广东省侨办主办的“海外侨胞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交流会”的海外嘉宾,他还是广东省侨办为侨资企业服务法律顾问团的特邀律师。

  正如李贞驹所说,海外华侨华人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感到自豪,更是渴望参与其中,实现双赢。“今年8月2日,我受广东省侨办邀请,主讲了‘一带一路’英国投资推介会,有近七十家企业代表参会。其中东莞一家制造业公司的董事长在会后邀请我去他的工厂考察,希望我帮他们打通英国和欧盟的销售渠道。这家企业近年来积极转型升级,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技术并申请了专利。我回到英国后,很快找到一家欧盟大型房产开发公司对他们的产品感兴趣,这家欧盟公司的代表还与他们约定亲自到东莞工厂考察,探讨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李贞驹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作为一名爱国律师,我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来累积的专业经验和资源平台,为企业牵线搭桥、保驾护航。”

  “我们最近在肯尼亚注册了‘广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对接投资合作方面的业务。我们熟悉肯尼亚的商业环境,有丰富的本地人脉资源,手头也有很好的招商合作项目。”肯尼亚东非广东同乡总会常务副会长冯晖的热情显而易见。

  根据广东省侨办的介绍,作为融贯中外的桥梁和纽带,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总数已超过6000万。其中,东南亚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占比很大。事实上,近年来,广东省侨办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在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广州和江门迎来崭新的机遇。

  “目前珠江东岸的发展空间已经比较紧张,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需向西扩张。广东省把江门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型门户城市,加上土地资源丰富,江门发展潜力大、后劲足。”江门市崖门新财富环保电镀产业园总经理朱英杰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江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着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到广东创业。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负责人马振富介绍到,江门的土地成本、创业门槛等比周边城市低,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扶持措施,很多初创企业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江门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涵盖了拓宽高层次人才范围、调整创新平台资助标准、构建全球引资引智网络、创新创业团队给予人民币100万元至1000万元资助等内容。

  此外,广州增城和江门两个“侨梦苑”也为广东增添了吸引力。“‘侨梦苑’可以说是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的一个政策‘特区’。这里的服务型管理让我觉得很暖心。”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带着技术回国的方方经过多方考察,把自己创办的广东金鉴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在广州增城“侨梦苑”。

  谈及享受到的“侨梦苑”政策红利,方方提到,包括长达8年的办公场地免租金、园区购买住房优惠,员工落户广州的人才绿卡政策以及全方位的创业配套扶持资金等。此外,她还当选了广州增城人大代表,就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提了很多建议。

  “无论是经贸往来还是文化交流,江门聚侨情、引侨资、借侨智、重侨创,让江门籍华侨华人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雷活铮是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在澳大利亚、香港、美国完成学业后,受其父亲的影响,心系家乡,最终选择回到台山工业新城,发展壮大企业。他说,希望海内外江门人共同努力和探索,助力家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更大作为。

  用好侨资源巧打文化牌

  无论是广州还是江门,都是侨资源丰富的地方。资料显示,广州拥有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近400万人。江门被称为“五邑”,拥有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资源。这里处处都有侨的味道。如何打好文化牌,用好侨资源,成为侨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粤剧是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也是很多粤籍海外华侨华人眷恋的“乡音”。广州市政协提案立项并推动创作了珠江红船《船说》,通过船中船、戏中戏同时呈现粤剧人的故事和原汁原味的粤剧表演,为古老的粤剧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如今,《船说》已经成为珠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于侨的文化,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如何让侨文化走向大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说,“台山银信广场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侨批银信,是由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是潮汕地区和福建省等闽南方言地区书信的称法。在台山,把这种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通俗地称为“书信银两”,简称“银信”。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今年,台山银信广场正式启用。

  “为了深入挖掘台山的银信文化,台山海口埠以银信纪念广场为重点,将侨乡情怀满满的‘银信’这种珍贵的文献遗产在空间中进行展示。采用在广场中间设立20根八角银信柱的形式,贴上烧制的银信瓷片,展示了银信的缘起、递送、历史作用与现实文化价值。”张国雄说,“广场上的侨批有观赏性,之后人们可以到旁边的博物馆听听侨批的故事。这种展现方式使历史文献得以活化,把纸质文献进行可触摸、可观赏、立体化的表达,这是一种历史文献在公共展示方式上的创新。对于世界遗产保护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努力方向。”

  “今天好好打文化牌,10年后,我有信心,江门一定会发展得很好。”张国雄说出的是侨乡人对家乡前景的乐观与信心。(本报记者 张 红 文/图)

(责编:饶竹青(实习生)、徐祥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