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四态相融”推进脱贫攻坚引领全面发展 

2017年08月01日11:3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地处沱江之滨,交通闭塞、产业薄弱、干部群众发展观念落后,积贫积弱,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村以创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村、川南脱贫攻坚样板村、全省四好新村示范村”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努力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致富”转变,形成了产业形态、居住形态、文化形态、自然生态“四态相融”生动局面。

产业为本,“333”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突出“三大主体”育产业。一是突出党委政府引领。将马安村脱贫攻坚与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创新建立“6+3+1”工作体系,组建“6个一”驻村帮扶组,成立以马安为核心的园区联合党委、纪委、妇联3个组织,成立1个马安村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基础设施跨村联建、产业发展跨村连片、社会治理跨村联动,引领带动园区建设和脱贫攻坚。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依托园区招大引强,引进德康集团、海升集团、世臻集团、川越水产公司、圣果园公司五大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市场、品牌优势,实施“技术扶贫”,发展“订单农业”,探索“O2O”“F2C”新型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产业实效。三是激发贫困群众内力。“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先富脑袋”,组织贫困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参与产业规划,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高参与感和责任感。创新土地流转和入股、扶贫贷款入股、聘用务工、自主经营农家乐、合作种植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确保贫困群众发展有靠山、增收有门路。

整合“三类资源”促产业。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利用富顺县投资促进26条优惠政策,制定园区招商引资办法,依托县返乡创业基金,打造引智引资洼地。采取“一企一策”,明确企业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兑现产业培育及配套资金4000万元,给予企业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支持。二是整合社会资本。通过贫困户融资入股争取到扶贫专项无息贷款2000万元,通过项目策划包装争取到香港天使投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7亿元、金融资本2亿元。三是整合科技力量。五大龙头企业分别与华西希望研发平台、中科院柑研所、重庆农科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破解科技瓶颈,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创新“三种机制”活产业。一是土地流转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行土地预流转模式,依托土地流转风险基金,落实土地履约保证金制度,调动群众土地流转积极性,补齐园区产业用地短板。目前,以马安村为核心,带动周边六个村连片签订预流转协议1.2万亩,实现流转8000余亩。二是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上市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银行”“农旅结合+村集体公司+致富能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推动村集体和贫困户“两个增收”。通过园区产业连片发展,预计园区内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马安村集体公司年收入39万元。三是建设推动机制。建立“161”推进机制,围绕产业培育、新居建设、乡村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六大工程,建立1个统筹协调组、6个重点工程推进组、1个监督检查组,用绣花功夫探索“插花式”扶贫新路径,推动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缩影。

新居为核,“333”打造农村新型社区

围绕“三级居住”优布局。一是建设中心村。践行产村相融理念,依托园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马安中心村,聚居农户123户。二是建设集居点。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群众意愿,布局30户以上村民集居点2个,配套综合市场等功能,促进适度规模集中居住。三是建设农家大院。依托农家大院,推进邻里共建,打造新型田园式居住单元。对豆花人家、打渔人家等5户具有特色文化的院落进行量身打造和风貌塑造,繁荣农村文化,让群众住在大院、乐在大院、富在大院。

坚持“三个统筹”夯基础。一是统筹项目资金。整合幸福美丽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和社会捐助等五类资金2200万元,建设马安中心村。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全面推行规划、建设、配套“三个统一”,实现中心村、集居点、农家大院“水电气路网”全面配套,形成“青瓦出檐长、穿斗粉白墙”“项目建园子、农户忙种菜”的川南田园风格。三是统筹群众意愿。大力推行“参与式”建设,做到专家认可、基层认同、群众认定。引导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全过程“民主、公开、透明”,让新房建得好、搬得进,旧房搬得出、拆得掉。

突出“三个配套”强功能。一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6.5米宽黑化道路8.8公里、5.5米宽产业道路8公里、慢行步道15公里、骑行道10公里,形成内畅外联交通网络;建设民宿酒店和综合培训中心,拓展中心村服务功能。二是配套公共服务。建成683平米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套文化广场、园区服务中心、马安希望小学、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农村电商、金融网点等功能。三是配套就业服务。开发文化大院和新居民宿功能,提供乡村旅游服务;合理布局产业规划,实现“三公里半径”就近就业;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外包,新增就业岗位350个。

三、文化为魂,“333”共创共建精神家园

挖掘“三种文化”留住乡愁。一是传承孝道文化。挖掘马氏家族孝道传承故事,将孝道传承写入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树立典型做表率,带动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二是传承耕读文化。多渠道宣传蜀中文学八大家陈崇哲父子耕读故事,创办“耕读”书屋,利用“村村响”播放思想教育和农业技术知识;在知青文化产业园展示乡土谱牒、陈年农具、生活用品,让群众感受历史变迁,体验耕读文化,大力营造“勤耕苦读”的浓厚氛围。三是传承村史文化。搜集苗道人、白马石、蟾蜍石、老鹰岩、狗神洞等历史传说,挖掘陈、马两姓家族和豆花名家刘锡禄故事,打开尘封的马安历史,规划建设村史陈列馆,以马安故事塑造马安精神。

组建“三支队伍”革除陋习。一是思想教育先锋队。以“支部党校、农民夜校”为载体,探索“农民点菜、干部服务”培训模式,着力提升群众致富本领。开办“马安之声”广播节目,建立乡亲乡情微信公众号,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着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二是环境整治先锋队。开展重点区域网格化管理,签订庭院整治责任书,督促开展微菜园、房前屋后等环境整治,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星级示范户评比活动,形成环境优美常态化氛围。三是公益服务先锋队。借助“富顺公益联盟”“光华社工组织”、团委志愿者等力量,开展“430课堂”“关爱留守儿童?关怀贫困老人”“流动青少年宫送教下乡”“童伴妈妈”等公益活动,着力营造互助互爱、和谐幸福良好氛围。

开展“三大活动”播种文明。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创新开展“童伴妈妈”活动,建立86名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组织参加冬令营、夏令营,修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关心留守妇女。邀请专家开展文明礼仪、妇女维权、隔代教育培训,评选最美家庭,邀请省“三八”红旗手邓昱开展家庭教育、成长陪伴、身心健康等讲授。三是关注劳动人群。开展农业技术、就业技能、政策解读、法治宣传等系列培训,采取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群众转观念、学技能、长见识。开展送医下乡、贫困群众健康体检,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生态为底,“333”保护修护绿水青山

紧盯“三大重点”治污染。一是整治秸秆焚烧。定人、定职、定区,强力推进焚烧秸秆整治,引导秸秆粉碎还田。建立秸秆收集处理中心,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截至6月底,发放补贴12万元,实现秸秆“零焚烧”。二是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引导村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慎用激素。坚持种养循环理念,利用德康生猪家庭农场粪便沼液,进行柑橘水肥药一体化灌溉,变废为宝。三是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规划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房,配备2台环卫车辆,按照“户粗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分级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建设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实施30户改厨、改厕、改圈,改造集居点排污管网,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实施“三大行动”美环境。一是推进“青山”行动。依托向阳花种植、海升柑橘种植基地等项目,加强规模绿化;在主干道和产业道沿线种植柳树、波斯菊等植物,加强沿线绿化;发动群众利用荒地种植茵红李,加强节点绿化。全村绿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推进“绿水”行动。规划建设桃花溪湿地公园,打造七里荷塘,构建优良生态水系。严格管控企业废水排放,推动节水、节能、清洁生产。落实“河长制”,常态化监测水环境,及时处理水污染问题。三是推进“美院”行动。制定“七净七无”“七齐七不”庭院整治标准,开展120户微菜园及入户道路整治,镇村党员干部带动村民规范内务整理、杂物清理。

强化“三项落实”利长远。一是落实制度。成立马安村环境保护自治小组,聘请老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乡贤担任监督员,开展环境监督。建立树木砍伐绿地占用审批制度,砍树占地必须通过村两委研究同意。二是落实人员。用好用活15名公益性岗位,成立村级美容师队伍,维护全村公共环境卫生;用好村级公共运行维护资金,每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环卫人员,负责日常垃圾清理。三是落实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整合村级公共运行维护、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村集体收入、社会帮扶资金,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保障。(李广勤)

(责编:赵嘉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