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6-2017》----

北京需提高社区治理精度和效率开创协商共治局面

2017年08月01日09:3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6-2017)》发布会于7月28日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北京需提高社区治理精度和效率,开创协商共治局面。

首先,分类治理提高治理靶向性。社区问题的系统治理是最终目标,但当前的选择应该是分类治理。社区问题有共同的、共性的一面,这是我们对社区治理问题认识的基础,但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社区面对的具体问题会有所差异。分类治理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分类治理能有效提高资源资源投入的治理效果。受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任何地区的社区治理资源投放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类型社区在同一历史时期面对的治理问题轻重缓急有所不同。社区治理最终要满足的是社区居民的需要,把资源投入到社区最迫切的需要中会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其次,分类治理能做到对症下药,增强治理的针对性。第三,分类治理能提高政策的效度。涵盖各种类型社区的普遍性政策往往更重视共性而忽视不同社区的个性,从而模糊治理目标。分类治理政策能提高政策的精度。

其次,重点治理治理提高资源效率。社区由不同的人口构成,对人之需求的关切是治理的目的,也是治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社区主要群体的需求进行重点治理能做到事半功倍,以重点人群治理带动社区整体的提升。外来人口、老年人口和残疾人人口是对公共治理依赖较大的人群,他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决定社区治理的最终成败,他们的满意度将决定社区最终的满意度,由木桶效应可知,针对重点人群的“短板”进行治理才能提高社区总体的治理满意度水平。重点人群的治理社会效果好,有利于调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争取社会支持。老年群体、残疾人群体等重点群体的需求都涉及到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几乎涉及每个家庭,对这些群体的治理容易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营造共同治理的社会氛围。

第三,本地治理提高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和精确度。本地人最了解本地需求。在倡导国家治理之际,本地治理力量的有效行动和参与能校正治理手段选择,提高治理精度。本地治理也容易形成长效机制。本地人的参与能有效形成监督氛围,既可以维持治理目标不变形,也容易开启社会动员,更新参与力量,保持治理长效。本地治理还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共同治理、协商共治,只有本地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治理目标的设定、治理资源的投放、治理过程的监督都有了可靠的保证,并能在社会参与的氛围下改善社会整合力度,促进社会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协商共治局面形成。

蓝皮书指出,治理方式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的特点而转型,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北京城市多面现代化及治理需求分析》作者认为北京市已经是一个超特大型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了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现代“城市社会”具有与传统“乡村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和社会机制。具体分析,北京市的生产方式以工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中产阶层由此兴起和壮大,孕育出现代性价值观;都市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促进了都市文化、都市精神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庞大和多样的市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资源结构和机会结构,建立了市场规则、孕育了市场价值;行业、产业的多样化促使分工复杂化和职业多样化,不同职业群体逐渐成型,各群体因为处境和地位的不同而提出显著不同的社会诉求。城市转型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十分复杂的调整,使“城市社会”中存在较乡村社会远为复杂和特殊的“城市型社会矛盾”,包括都市聚集性矛盾、都市空间性矛盾、市场交易性矛盾、专业服务性矛盾和科学技术风险等。“城市社会”的特征使传统性“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不再适用,治理方式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的特点而转型,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于明飞)

(责编:于明飞(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