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通讯:“一带一路”上的亚洲青年教师与科学家

2017年07月12日16:39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26岁的尤尼亚多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湿热的海边和不时爆发的火山旁度过童年的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来到气候迥异的北京,而且一呆就是两年。

2015年,尤尼亚多得到了来中国工作的机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印尼语和印尼文化。在上课时,尤尼亚多并不只讲授干巴巴的语法,而是将印尼历史、社会和文化融合到他的课程中,力求让学生对他的祖国形成丰富生动的印象。

工作之余,北外向外国专家提供免费学习汉语的课程。教好印尼语和学好汉语成为尤尼亚多目前最大的目标。

当前,中国正在持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力度,众多像尤尼亚多一样的外国青年正活跃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中。据统计,截至2017年4月,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45份教育双边多边合作协议,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说,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教育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缅甸青年西里密则是通过中国科技部的“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来到中国的。2011年获得环境生物技术博士学位后,她在2015年10月顺利入选中国科技部的资助名单,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除污”课题组工作。

此后的一年半间,西里密和中国同事们对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多次生态考察,从事污染源研究及采样工作,撰写了多篇论文。“我非常享受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时光,也学到了许多知识。”西里密说。

西里密的导师、北航教授杨玉楠对她赞不绝口:“西里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首先是刻苦钻研,在我们进行生态考察时,西里密不怕高温日晒和泥泞的沼泽地,始终积极愉快地工作。”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蔡嘉宁介绍说,自201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以来,已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蒙古国、埃及等国的200余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交流,“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员的交流,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科技领军人才”。

下一步,科技部计划开展“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互鉴。

回到缅甸后,西里密在缅甸教育部下属的生物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她说,在中国的所学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我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用到了现在的工作中”。

而已经在中国呆了两年的尤尼亚多觉得自己在中国工作学习的经历还远远不够,他还有宏大的计划要完成。“我的汉语还很一般,需要加强学习。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得到中文博士学位,然后利用所学让更多印尼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从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他说。 (记者 费列娜)

(责编:于明飞(实习生)、王欲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