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她们的痛诉,是为了历史不再重演(记者手记)

2017年06月02日04: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慰安妇”这个词最早进入我的视线,是在2013年,我翻译一篇二战日本士兵之子所写的文章,那篇文章中有不少对其父亲记录的《从军日记》的引述。“愉快的外出日”“征伐”“光顾”……如何结合历史事实翻译好这些词语,我曾纠结许久。在韩国工作两年多后,我终于知道,这些词语的背后,是“慰安妇”受害者们记忆深处的一个个“伤疤”。

  “慰安妇”和平少女像的作者金运成、金曙炅告诉我,他们创作和平少女像,是要以自己的方式陪着奶奶们等到日本的道歉。如果不是深入走近这些受害者奶奶们,我绝不能理解,金曙炅为何会一边创作一边流泪。

  在“分享之家”,94岁的朴玉善奶奶一听说现场有位在“慰安妇”题材电影中饰演日本军人的日本人,马上逃进屋子。许久,她打开房门,趴在门框上,小心地问:“日本男人走了吗?”

  为何要揭开这些“伤疤”?和时间赛跑,抢在这些见证人离世之前,永久地记录下她们的证言。就在我撰写这些文章期间,又一位“慰安妇”受害者去世了,韩国仍在世的“慰安妇”受害者,仅余38人。

  20多年来,“慰安妇”受害者的诉求始终如一,就是日本应该承认罪行,公开道歉并进行法律赔偿,恢复她们的名誉。令人欣慰的是,坚持了25年的“周三示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有大学生为“慰安妇”和平少女像守夜静坐;一系列讲述“慰安妇”故事的电影和纪录片,日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挺对协”常任代表尹美香说,如果不能恢复这些“慰安妇”受害者的人权,对未来一代来说,“战争历史可能重演”的恐惧与担忧就不可能消除。

  “日本堂堂正正地说一句道歉,怎么就那么难?”金福童老人的这句诘问,也在我们心中盘旋良久。一个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诚实、不自信的,也是没有未来的。日本应该看清这一点:否认历史,终究会被世界孤立,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2日 23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