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解密“智库建设路线图”

2017年02月17日14:02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2月17日电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1月举办《全球智库报告2016》发布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受主办方邀请,发布了由CCG创始人兼主任王辉耀和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共同编写的《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

发布仪式上,中信出版集团副总裁乔卫兵、作者王辉耀分别就该书的出版过程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王辉耀博士、苗绿博士在考察、研究几十家国际顶尖智库的运作与管理基础上,结合创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近十年的运营管理经验,勾勒出一本“智库建设路线图”。该书将智库的创新运营解密为“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和政策影响力”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智库创新运营“五力模型”。

新书发布后,多位专家学者就“为什么智库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进行了议题研讨。

王辉耀指出,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系统阐述全球化的观点,并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站在了全球话语体系的高度。我们能够用全球人类听得懂的语言,在已有的全球价值体系中讲述中国的声音,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智库在这背后的助力功不可没,这也和政府的重视有直接关系。中国要实现民主协商和科学决策,就需要避免各级政府决策的错误,让更多的智库参与进来。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指出,决策制定者常常没有时间认真处理很长的报告资料,智库浓缩后的深入、可靠、实用和准确的研究信息仍然十分重要。面对虚假信息和诸如新任白宫发言人夸大或选择性发布的“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更需要智库保持无党派性,不先入为主地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同时不断创新和改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认为,随着信息大爆炸、自媒体的出现,各种海量信息飞速传播,更加需要权威的判断和声音来帮助大众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有用的部分。智库和专家对政策阐释言之有物,相比政府政策文件更加平易近人,而且能在不确定的局势下提供意见,帮助政府在关键时期做出决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国强回顾道,中国社会智库和非传统智库获得了长足进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关于智库的重要批示,除在各方面给予智库肯定之外,还将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现代化决策的组成部分写入了中央决定,凸显了中国智库在决策上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强调,智库也有兴衰,重要与否在于是否能够抓住时代的机会。知识分子和智库学者要提供真正的思想产品,预测到时代的发展,形容、概括和总结好这个时代的变化,要有危机感,防止像美国智库那样进入衰落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共建的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认为,不同类型的智库各有优势,智库需分析思想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一步探讨智库思想产品的高效生产模式。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永权表示,中国智库一方面要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否则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智库应走在国家决策之前,一定要有“智库+”模式,智库+政府,智库+企业,智库+媒体才能产生综合性效果。

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代智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媒体传播功能。苗绿阐释,“第四权力”是西方关于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中地位的比喻。智库具有产生新思想、影响政治决策、引导舆论、教育公众、储存和输送人才、开展二轨外交等功能,影响力很大,因此被称为所在国立法、行政、司法权力机构之外的“第四力量”。

几乎每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智库在发挥无形的思想力量。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同样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智库,需要一大批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的强大智库,这是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也是中国应对日益复杂的世事国情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及时有力发出国家声音的重要保证。

同时,与欧美智库相比,中国智库的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依然落后;国内智库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中国智库还需要加快国际化脚步,从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人才队伍到传播方式及影响力等方面都实现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由“智库大国”变成“智库强国”,中国智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将为仍在摸索着前行的中国智库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多种发展模式的选择,为中国智库事业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编:徐祥丽、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