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巴黎协定》生效 开启国际气候治理新起点

2016年11月08日16:5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于今天下午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全球变暖的诸多事实显示,2015年是自有现代观测以来最热的年份,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约0.76℃。赤道中东太平洋尼诺3.4区的海表温度距平为1.6℃,海洋温度明显升高;海平面上升突破纪录,全球海洋热含量突破新高。自1854年以来,共发生了27次厄尔尼诺事件和4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有3次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是1982/1983年、1997/1998年以及2015/2016年。2006年之后的十年间,已出现了3次厄尔尼诺事件,3次拉尼娜事件,也就是完成了3次转换,厄尔尼诺转为拉尼娜或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的速度在加快。

绿皮书研究发现,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自2014年9月开始,2015年11月达到顶峰,2016年5月结束,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水事件,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对全球变暖有重要的正反馈。超强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有密切联系,PDO正位相有利于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的维持。目前PDO已经从前期的负位相向正位相转折,这种变化或转折可能会使世界气候或中国气候的格局发生改变,使得全球变暖更加显著。

皮书主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人口以及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国际社会应采取积极行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绿皮书认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区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明显,海表温度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分别为每年0.015℃和每年3.0 mm,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有明显的年代际异常。并且,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围垦填海、污水排海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干扰愈发明显,海洋环境与生态的气候脆弱性愈发突出,包括海洋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明显等现象。

同时,《报告》也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格局,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南北两大阵营演化为当前的南北交织、南中泛北、北内分化、南北连绵波谱化的局面。但仍有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概括起来可表述为:两大阵营、三大板块、五类经济体。即:(1)南北两大阵营依稀存在;(2)发达、新兴和欠发达三大板块大体可辨;(3)五大类别国家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口增长较快的发达经济体、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人口趋稳或下降的发达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的人口趋稳的新兴经济体、以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以低收入为特征的欠发达经济体。

绿皮书认为,《巴黎协定》正是在新的谈判格局下实现的利益平衡。可以说正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主要经济体或谈判方在经济、排放、贸易等领域国际格局的调整,导致各方谈判诉求出现变化,南北界限趋向模糊,而这些变化共同成就了《巴黎协定》新的国际共识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国际气候治理范式,在国际气候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今年11月4日《巴黎协定》生效,确立了国际气候治理新范式。它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表示,我国“十三五”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其发展路径包括:节能增效、减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我国要立足现实,重视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同时要认清未来,将发展非化石能源置于能源战略的重要位置。(王颖)

(责编:程晓霞(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