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

欧洲难民危机将对后冷战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016年06月24日15:3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6月24日电 6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5~2016)》。

报告指出,2015年,欧洲不仅未能彻底走出债务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阴影,而且还蒙受了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的巨大打击。难民危机凸显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助长了反对外来移民的右翼政党的力量,暴露了申根协定成员国内部边境管理中的失调。但大量涌入的难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短缺,也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困境。

恐怖主义袭击在欧洲并不少见。但在近几年,恐怖主义呈现出日益恶化的态势。2015年欧盟举行的4次峰会都讨论了如何打击恐怖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决议认为,欧盟必须加大反恐力度,既要在欧盟内部加强对边境、武器和人员流动的管控,也要在信息和情报交换等领域与美国和其他国际伙伴加强合作。

2015年中欧迎来建交40周年,同时这一年也是中欧共同建设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开局之年”。在全球治理机制建设、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冲突、产能与金融对接、深化投资与贸易关系、人员往来便利化、文化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中欧双方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收获颇丰。未来中欧关系将在更加平等的新起点上起航前行。

欧洲难民危机将对后冷战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015年欧洲遭受了难民危机的巨大打击,此次难民危机是中东北非后冷战格局变化的结果,反过来也将对后冷战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蓝皮书称,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使欧盟反思其后冷战时期中东北非战略,对维护地区稳定表现出更加明确的意愿。欧盟认识到,过去10年它在邻国推动的改革进程在很多区域都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并不是所有伙伴国都想与欧盟在多元主义和一体化模式下结成特殊的伙伴关系。欧盟准备放下身段与东部和南部邻国更平等地相处,比以前更加尊重伙伴国的差异性。从欧盟的角度说,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经过中东变局,尤其是难民危机的冲击,欧盟对邻国实施民主化改造的意愿趋于下降。

二、在打击宗教极端组织过程中,法国希望发挥独立作用的态势日益明显。发挥独立大国作用是二战后法国外交的基本目标。后冷战时期,希拉克政府因反对伊拉克战争与美国产生严重分歧,继任的萨科齐政府则采取积极与美国配合,挟美国之威发挥大国作用的做法。奥朗德上台后,其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沿用萨科齐的路数。2015年11月13日,在奥朗德政府承认叙利亚反对派联盟三周年之际,“伊斯兰国”制造了巴黎恐怖袭击案。作为回应,奥朗德政府迅速加大了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

三、中东地区多极化趋势加强,并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中东格局多极化增强,意味着美国对于中东局势的控制能力下降。由于近期宗教极端组织不断发动针对世界各国的恐怖袭击,美国再不积极打击“伊斯兰国”已经说不过去。但是,如果重创“伊斯兰国”,推翻巴沙尔政权的目标就更难实现,叙利亚也将成为什叶派阵营中的重要一员,从而增强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是美国及其中东盟友所不愿意看到的。

TTIP最早可于2018年正式生效

2015年,美国国会授予奥巴马贸易谈判特权,旨在加快TPP以及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谈判进程,奥巴马计划于2016年4月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希望在其任期结束前,推动颇具争议的欧美TTIP谈判取得实质性成果。整体来看,欧美双方均有政治意愿推进谈判,以期促进跨大西洋双方经济与就业增长。由于全球化的自然规律,欧美双边行业标准及贸易规则已经开始趋同,其相近程度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欧洲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以及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标准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美国各行业标准与规则也在逐步提高,次贷危机后,美国在金融领域甚至实行了比欧洲更加严格的监管规则。

然而,TTIP谈判仍有很多待解的难题。欧盟与美国内部政治压力都很大:美国各州不愿放弃公共采购领域的主权,国会与利益集团对于TTIP的质疑犹在;由于欧美双方谈判代表闭门谈判,无论是美国国会还是欧洲议会只能审议谈判协议的定稿,而无法干涉谈判进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特别是在欧洲),TTIP谈判由于缺乏议会监督与透明一直受到不民主的指责。TTIP谈判原计划于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之前完成,但现在看来难度较大。朗格预计TTIP谈判最早将于2016年或2017年完成,而之后的翻译、检测、审批程序仍会耗时良久,按照最为乐观的估计,TTIP最早可于2018年正式生效。

德国新、老联邦州之间的裂痕犹在

国家重新统一对于德国来说是一次转折,特别是新联邦州需要承受更多考验。这次转折关乎德国命运并且改变了整个德国社会。目前,关于德国是否已经形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甚嚣尘上。然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聚焦于另外一个问题,即德国新联邦州的转型过程是否打开了社会的保险装置,即新联邦州必须面对社会新、旧结构转换,并且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确保自身的成功。

统一25周年对于德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国家转型。首先,整个国家经历了一次结构性转变,比如民主政体的国家政权转移至前东德地区。其次,两个德国的社会经历了一次融合过程。国家融合仍在进行,该进程仍未圆满结束。2014年11月的民调显示:63%新联邦州民众对于德国东、西部的生活环境差异的认知十分强烈,只有28%的新联邦州民众认为差异不大;47%的老联邦州民众认为未来德国新、老联邦州之间的差异将会减少,但也有31%的老联邦州民众认为德国新联邦州明显落后于老联邦州。

德国新、老联邦州之间的裂痕犹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继续扩大,而是表明德国统一25周年之后,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前民主德国模式失败后的后遗症。

中欧和平伙伴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中欧迎来建交40周年,同时这一年也是中欧共同建设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开局之年”。

蓝皮书称,在中欧和平伙伴关系方面,中欧在国际规制的建设方面有诸多实质性、影响全球治理格局的突破性协作。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方面,欧洲竭诚欢迎中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欧密切配合,在2015年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中国、欧盟,以及英法德三国在伊朗核谈判中密切合作,积极斡旋,终于在7月促成全面协议,欧盟和美国承诺解除对伊朗的制裁。此外,中欧还在努力扩大双方在推动非洲和平与安全举措方面的交集,比如支持非洲联盟能力建设,探讨消除索马里战乱根源的根本举措等。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欧双方也都秉持相似的解决思路,即必须在充分尊重国际法,包括尊重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的基础上,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该危机。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处在转型以来的最好阶段

2012年4月在波兰华沙召开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确立了“16+1合作”框架,奠定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基础。目前,“16+1合作”历经四年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有力推动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

第一阶段是确定合作意向。这一阶段主要以2012年波兰华沙峰会及其后续行动为标志。因2009年欧债危机影响,中东欧国家纷纷“向东看”,中国相关部门决策者认为欧债危机后投资中东欧和西欧市场的窗口期已经出现,中国对中东欧地区开始“重新发现”。

第二阶段是以中欧关系全面、均衡发展以及中欧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导向。这一阶段以2013年的布加勒斯特峰会及其后续行动为主要标志。中方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合作新的重要引擎。它可以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均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以及中欧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三阶段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的布局为主要导向。这里以2014年12月16日贝尔格莱德峰会及其后续行动计划为主要标志。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成为这届峰会及峰会后续行动的最大亮点之一。“一带一路”成为助推中国中东欧合作新的牵引力量。中东欧国家之所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因其大多占据重要地理位置。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产能合作、地方合作等领域也纷纷开花结果。

第四阶段是以中国和中东欧以及中欧相关战略全面对接为导向。这里以2015年11月苏州峰会及其后续行动为主要特征。这次会议强调了战略对接,更强化了战略的互惠性,并以“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合作载体,体现了互惠共荣、开放包容的特点。

蓝皮书称,目前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处在转型以来的最好阶段、最好状态。在其他方面,合作伙伴关系也在增长,并且有实质性成果,当然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责编:王楠(实习)、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