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国城市竞争力专题报告(1973-2015)》指出——

四年间全国友好城市往来12897次 为40年前的125倍

2016年03月21日14:05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 常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报告指出,2010-2014年数据显示,全国友好城市往来活动共计12897次,涉及人数高达近16万人次之众,为40年前的125倍。

中国友好城市活动发展迅速 为40年前的125倍 

蓝皮书认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分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城市也需要有自己的“国际知己”。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城市相继与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朋友圈”遍及世界五大洲,而且积极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从1980年开始,与友好城市之间往来批次和涉及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与国外友好城市结好对数的大幅上升,双方往来的批次和涉及人数增加的趋势愈加明显。根据最近年份(2010~2014年)数据,全国友好城市往来活动共计12897次,涉及人数高达近16万人次之众,相当于早期(1970~1974年)友好城市活动批次的125倍、参与人数的近90倍,说明中国友好城市活动发展迅速,且无论在往来频度还是规模上都已相当可观。

从具体交往内容上看,根据现有数据可知,中国城市与国外友好城市在贸易、投资、旅游、政治、能源、科技、环保、体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教育与人才等14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每个时间段在各个领域中国城市与友好城市之间的往来活动都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最近的10年增幅最大;另外,与友好城市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贸易、教育与人才、政治领域,四项领域交往活动合计占全部交往活动的65%,其中交往最多的政治领域占所有往来活动的20%以上。

投资往来成中外友好城市交往重要手段

蓝皮书指出,投资交往近年来大幅提升,“引进来”略高于“走出去”。与友好城市之间的投资往来分为国外友好城市在华投资即“引进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友好城市的投资即“走出去”。回顾中国外商投资的历史,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吸引大量外商来华投资;80年代吸引国外大批纺织企业来华投资建厂;90年代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引进国外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21世纪以来,又转向承接以IT产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吸引外资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相比“引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首先,中国企业受自身发展的驱使,在中国市场立足后,需要进一步在海外市场布局,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丰富投资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政府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学习国际先进的开发理念和高效的管理策略,将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带入中国。最后,国外市场融资成本低廉而投资收益较高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驱动力量。

“一带一路”将有助于释放城市潜在交往活力

《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涉及外交、经贸、金融、基建、交通、人文、环境等方方面面,鼓励“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

城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珍珠,通过城市外交串接起来,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交相辉映。同时,通过释放城市潜在的对外交往活力,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联通边界的区位优势,搭建互联互通走廊和对外开放窗口,“以点带面”“由线到片”并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

城市外交,从国家总体外交的补充发展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途径;从城市自主开展对外交往的辅助地位,上升为从属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规划顶层设计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地位。

中国城市外交应探讨建立“友好城市群”

《城市外交》指出,建立具有特色的友好城市的合作可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为依托,通过开拓创新,全方位促进“友好城市群”的建立。借用城市外交的优势和特点,在作用于不同区域范围的主要核心城市周围,聚集不同类型、规模、特点的城市,形成与核心城市保持较密切联系的群体,即“城市群”,不仅可以增强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同时也将增强核心城市对外围区域的辐射作用。探讨建立“一带一路友好城市群”“新兴市场友好城市群”“金砖国家友好城市群”等,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抱团取暖,互助共赢。

(责编:常红、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