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国医生就是我们的亲人!”

2017年11月20日20:0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当地民众与中国医疗队医生一起参观即将投入使用的新门诊楼。(人民网记者 李逸达摄)
当地民众与中国医疗队医生一起参观即将投入使用的新门诊楼。(人民网记者 李逸达摄)

人民网阿布欧舍11月20日电 (记者 李逸达) 阿布欧舍,是苏丹杰济拉州的一个普通小镇,距离首都喀土穆120多公里,4万多当地人基本都以农业为生。走在小镇上,碰到的每个居民都会对记者竖起大拇指:“中国人太棒了!”、“谢谢中国!”记者在苏丹工作期间,随处都能感受到中苏友好深入人心,但这个偏远小镇上普通民众对中国的真情,却有着更多内涵。

 自1971年开始,中国援苏丹医疗队便开始在阿布欧舍镇驻点工作,这一扎根就是46年。镇上一座相当于中国乡镇卫生院规模的小医院,凭借一批批中国医生的热情帮扶和精湛医术,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医院”。

 医院副院长穆罕默德·巴希尔对记者说:“苏丹较为贫困,医疗条件和水平十分有限,杰济拉州有二、三百万人,医院却屈指可数,缺医少药是常态,多亏了在阿布欧舍医院坚守的中国医疗队,居民得病都能获得很好的诊疗。中国医生在当地很有名气,医术高明,而且因为是无偿援助,所以该医院的收费远低于同类医院,许多患者都是从周边各地甚至各州慕名而来,有的还特意从几百公里外的南部地区赶来。”

 记者在医院看到,来自各地的病人在不同科室门口排起了队。患者萨拉赫是从邻近的泰卜尔镇赶来的,60岁的他患有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打听到阿布欧舍的“中国医院”能做眼科手术,这天一大早就来排队挂号。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刚刚体检了,明天就能做手术,太感谢中国医生了。”

 据医疗队队长杜强介绍,援苏丹医疗队由我国陕西省卫生计生委负责派遣,46年来已经累计向当地派遣了33批医疗队。新一批队员共40余人10月底刚刚抵苏,分别被派驻至恩图曼、达马津和阿布欧舍三个医疗点上。

 在阿布欧舍医院,有9名中国专家分别在普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科室工作,而固定的当地医生只有两人,可以说每个中国医生都是一个科室的顶梁柱,工作任务繁重。赴任还不到一个月,阿布欧舍医疗分队就已累计接诊各类病人1800余次,进行了200余台手术,其中包括很多当地医院都拒绝收治的疑难杂症。 

刚派到医院的第二天,骨科的郇科大夫就接诊了一位病情危急的患者。老太太已75岁高龄,一年前左前臂包块手术切除后伤口反复感染,在其他医院经过4次手术,切口仍难以愈合,手臂感染严重,急需截肢手术,但多家医院均因其身体条件太差拒绝收治,此次她专程前来阿布欧舍医院寻求中国医生求治。郇科与各科室专家一同进行认真会诊,制定细致手术方案。由于医疗器械短缺、医务人员不足 ,各科医生都临时来担任助手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病人康复出院。

 苏丹是出了名的世界火炉,气候异常炎热。11月下旬虽已进入所谓“冬季”,但当地气温仍常常高达37、8度。阿布欧舍位于农业灌区内,卫生条件恶劣,蚊虫滋生,疟疾、肝炎等疾病横行。医院环境十分简陋,各科室都在低矮的平房内,病房还是由英殖民时期的马厩改建而成,停电也是家常便饭,连手术中必备的伤口针线都经常短缺。中国医疗队的大夫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为当地民众提供宝贵的医疗救治服务。

 妇产科的吴京大夫对记者说:“当地妇女没有产检的经济条件和意识,常是怀孕直到快生产了才来就医,我们对母亲和胎儿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加上当地人普遍存在糖尿病、疟疾等疾病,都给分娩带来了较高风险,需要我们格外留意。”

 作为医院唯一的妇产科大夫,吴京十分辛苦,白天正常上班,夜班还常遇到急诊,很少能睡个踏实觉。吴京大夫始终毫无怨言,随叫随到。阿布欧舍的老镇长穆罕默德·丁说:“这里40多岁以下的人都出生在这座医院,由中国医生接生,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当地居民,都用“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来形容他们与中国医生的感情,平时当地人若举办婚宴等喜事,都会邀请医疗队来家里一同分享喜悦。

 正是一个个中国大夫,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让中苏情谊走进了苏丹人的心底。

 阿布欧舍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但记者在苏丹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在谈起中苏友好时,他们都会提及这个名字,深情回忆儿时与“中国医院”的渊源。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政府高级官员、报社编辑老总、医院院长专家,活跃于苏丹各界。当年中国医生的善举,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的中苏友谊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他们也成为中苏友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

 目前,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援建下,阿布欧舍医院的改扩建工作已基本完工,一座崭新的门诊楼即将投入使用,诊疗条件和环境将大幅改善。苏丹总统巴希尔还特地赶来医院,与中国驻苏丹大使李连和一起为新楼揭幕剪彩,为中国医疗队点赞。阿布欧舍医院,还将继续传递中国人民对苏丹人民的真挚情谊。

(责编:樊海旭、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